隨著信用消費模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享受先消費、后付款的便捷購物方式。然而,在這種現(xiàn)象下,年輕人如何理性消費、避免過度依賴信用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4月16日,在張店區(qū)一家貿(mào)易公司工作的楊女士通過刷信用卡的方式,購買了一套護膚品和一件知名品牌的沖鋒衣,共計4000余元。據(jù)楊女士介紹,她已入職3年,在入職時辦理了一張信用卡,最多的時候,一個月透支了將近2萬元,“有時候會辦理分期還款,或者還款日只還最低額度,后面再慢慢還,每到還款日還挺愁的。”楊女士介紹,因為工作原因,她經(jīng)常出國,信用卡都用來購置一些化妝品、服裝及手提包。
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正在發(fā)生變化。很多人在消費時更加注重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在飲食、護膚、穿衣和休閑上對自己毫不吝嗇。
與楊女士一樣,在我市一家國企工作的小張也有提前消費的情況,小張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支付寶花唄的賬單,本月需要還款4780元。據(jù)小張介紹,他將在今年下半年結婚,新家有許多東西需要添置,愛網(wǎng)購的他通過對比信用卡和花唄,認為花唄的利率略低一點,“我一個月工資才5000多元,壓力還是挺大的。”
通過信用卡、借貸平臺進行小額借貸來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可以說是“花未來的錢實現(xiàn)現(xiàn)在的夢想”的一種方式。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借貸者尤其是年輕借貸者逾期無法還款情況的出現(xiàn),“過度超前消費有多可怕”這樣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中、農(nóng)、工、建、交、郵儲六大銀行2023年度信用卡消費額超12萬億元。其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年度信用卡消費額位居前兩名,均超2.8萬億元。
記者搜索發(fā)現(xiàn),除了銀行,很多平臺甚至生活類APP都有可供用戶借款的渠道。幾乎所有的購物平臺都設置有借款通道,尤其在付款步驟時,會提示用戶可以使用透支的方式來買單。此外,旅游類平臺、打車平臺、短視頻平臺甚至外賣平臺,也都能提供借款渠道。
同時記者也發(fā)現(xiàn),無論是銀行信用卡服務還是各平臺借款服務,都會在一些位置標注出“請根據(jù)個人能力合理貸款和理性消費”等字樣。
據(jù)業(yè)內人士指出,不符合自己經(jīng)濟情況的超前消費容易導致負擔加重。年輕人若過度依賴信用卡、消費貸款等金融產(chǎn)品,可能會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背負巨額債務,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信用卡、小額信貸等個人消費信貸服務與各種消費場景深度綁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減輕了即時的支付壓力,但消費者若頻繁、疊加使用消費信貸,易引發(fā)過度負債、征信受損等風險。”齊商銀行個人金融部信用卡中心張怡提醒,年輕人消費時要適度,合理開支。
大家評論